
游人在浙水村感受古韻今風。吳艷斐攝
太行山巍巍屏障,浙水河潺潺流過。東扼太行、西連上黨,位于南太行板山腳下的陵川縣浙水村,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其間。
浙水何時有人居住無確切記載,據村中現(xiàn)存碑記及民居建筑風格推斷,村落建成最近也在元末明初,近600年歷史,至明代時已是陵川古八小鎮(zhèn)之一。村前蜿蜒流淌的河流就叫浙水,發(fā)源于嵩山南麓,曲折向東南匯聚,讓這里山水相依、生態(tài)宜居。
穿過村口門樓,行走在古道老街上,青磚灰瓦的街巷,精致的牌樓,家家戶戶門額上的木雕,觸手皆是時光深處。浙水村黨支部書記靳慧永告訴記者,村內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時期留下的,保留比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就有17處。居住在這里的500多戶人家大多姓靳,相傳600多年前,浙水村連降暴雨,靳氏祖先拿出積蓄,帶領村民重建家園。同時,拓寬整修出一條能通車馬的大道,又陸陸續(xù)續(xù)在路邊建起一處處房子,吸引晉豫兩省客商在此休整。久而久之,浙水村便成了連接晉豫兩省商貨流通的古驛站,那條穿村而過的石板路也逐漸成為上接太行、下連中原的重要商道,成為晉豫兩省客商出入太行山的陽馬古道。
村里人說,陽馬古道西起陵川縣縣城,向東北經浙水村入壺關縣,過壺關縣東南,達河南省林州市,長達90公里。在過去,糧食、布匹、煤鐵、藥材等大宗貿易皆從這里往來,不少商旅常常在村中休整,浙水村逐漸成為一處熱鬧的集市?!懊髑鍟r期,不少客商在村里定居建房,并開設了‘順興隆’‘德盛魁’‘鴻興隆’等有名氣的商號,村子當時十分繁榮?!苯塾勒f。
隨著時代變遷,浙水村古驛站的功能已然消逝,但陽馬古道兩邊依然保持著舊時的模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2016年,浙水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并先后榮獲“山西省最美旅游村”“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qū)”“中國森林康養(yǎng)人家”等稱號。
2020年,隨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修到村口,浙水村成為這條旅游公路晉城段的起點,原本坑洼不平的十公里村道被建設成一條路面寬7.5米的高標準三級公路。平坦的公路,讓這個曾因路而興的村莊,再次因路而重煥生機。
此時,陣陣微風吹拂著寫有“驛站”字樣的面面青旗和盞盞燈籠,沿途古色古香的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草藥鋪傳來熱情的吆喝聲,濃郁的明清市井氣息充斥其間,讓昔日陽馬古道上的繁榮景象似重現(xiàn)眼前。
與此同時,鄉(xiāng)村咖啡館、頁巖圖書館、鄉(xiāng)愁紀念館陸續(xù)建起,陽馬古道兩邊開起了民宿、驛站、農家樂,茶葉、文創(chuàng)、草藥等特色農產品更是琳瑯滿目。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住在農家小院,游山玩水品嘗農家菜,感受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生活方式,同時還能享受到現(xiàn)代都市的休閑方式?!耙皂搸r為椅,木制書架相伴,這樣獨特的圖書館讓人開眼了?!倍宋缂倨?,河南游客李先生在這里翻看書籍,好不愜意。
“路”的暢通,讓精通廚藝的靳福田夫妻倆回村辦起了靜水閑居農家樂,僅去年收入就超過10萬元。村民靳學斌投資7萬元,將自家的小房子按照高標準民宿進行打造,收入比以前翻了兩三倍。就連村里的老人也在家門口做起了小買賣,共享流量,共分紅利。
“現(xiàn)在,村集體收入達到92萬元,人均收入超過2.7萬元?!苯塾佬判氖愕馗嬖V記者,今后將繼續(xù)挖掘村內歷史文化資源要素,打造“民宿+”主題精品線路,開發(fā)農家宴等特色文化名吃,打造中草藥系列產品,讓古老村落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鄭璐 吳艷斐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