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回去,倒回去!好,再往前開!稍等我看一下這個接口啊!可以啦,開始作業(yè)!”4月12日,在忻府區(qū)新路村的玉米大田里,兩名農機手正忙著鋪地膜。這臺新“上崗”的地膜覆蓋機經過在場的農機手和農技工作人員的一番調試后開始作業(yè)。
目前,全市春耕備耕剛剛進入準備階段,廣袤的田野里,農機具就已經“唱”起了春耕調。
“這幾天我們合作社主要幫農戶進行旋地、起壟等春播前的準備工作,這些必須趕在作物適播期到來前做完。趁著天氣好,農機能開到田里去,我們就抓緊作業(yè)?!毙酶畢^(qū)解原村秀源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的負責人盧秀山是有著近40年作業(yè)經驗的“老農機人”。他告訴筆者,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對氣象條件有要求,特別是遇到降水,農機開進去容易,開出來就很難了。搶抓農時,無疑是對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最貼切的描述。
春日的田野,也是各類農機的“秀場”,農田中隨處可見各廠家品牌的大型拖拉機。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生產托管、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等工作的開展,我市農業(yè)生產標準化水平逐年提高。筆者從市農機發(fā)展中心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實施主體515個,實施作業(yè)面積14萬畝,新購置收獲機80臺(其中,大豆收獲機20臺、玉米收獲機60臺),可直接使用和經改裝調整后使用的收獲機226臺(其中,大豆收獲機112臺、玉米收獲機114臺),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03.37萬千瓦。
“依靠大型農機,我們每畝玉米的種植成本可節(jié)約2000多元,這可是我們種植大戶的福音!”新路村的玉米大田,是忻州市天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簽約農田,該公司負責人趙麗花告訴筆者,今年他們使用的這種新型地膜覆蓋機,覆蓋地膜的同時還能為耕地上底肥,一次耕作能完成兩項作業(yè),一項作業(yè)能解放6-8名勞力,以每名勞力每日工資150元計算,大幅降低了成本。同時,得益于專項補貼,農戶租賃、使用農機,單日費用只需20元。
機械化作業(yè)不僅讓種植大戶受益,更讓廣大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中解放了出來。
“用這種農機具覆蓋地膜,一天的作業(yè)面積能達到40畝左右。如果是純人力工作,一天只能覆蓋四五畝地,有10倍的差距呀!”在田間作業(yè)的農機手楊三虎告訴筆者。
為確保今年春耕生產期間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穩(wěn)步提升,市農機發(fā)展中心已經就相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目前,全市各地農機購置、登記、檢修、培訓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筆者了解到,截至4月12日,全市機械耕整地面積達22.14萬畝,計劃機播面積514.3萬畝,已完成2202畝。其中,機播玉米面積800畝,培訓農機手、修理工710人,檢修農機具10126臺,共投入農機具4826臺(套)。 (暢 雪)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