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濟橋位于原平市崞陽鎮(zhèn)平定街村南橋河上,舊名“迎恩橋”,俗稱“南橋”。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其橋型與隋朝創(chuàng)建的趙州橋相同,被人們譽為“小趙州橋”。1986年8月被列為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過崞陽鎮(zhèn)小關村一座舊城墻拱形門洞,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普濟橋若隱若現(xiàn)。
普濟橋南北走向,整體呈馬鞍形。橋面用青石板鋪筑,分三個行道,由兩條與橋身走向一致嵌就的立石帶分隔。橋身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由單孔長券口和四個小券口組成。橋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橋身緩向下斜連接引橋。橋兩邊均置雕石實體欄桿,分別有望柱20根,欄板19塊。望柱頂部有各式雕石,欄板為整石雕花卷邊。
站在橋下仰望,五道券楣錯落有序,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券楣石刻浮雕內容為避水獸頭及人物故事,共16幅。小券位于大券的肩部,券口浮雕內容為蛟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
“普濟橋為中國不多見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州橋工藝的推廣與繼承。這樣的筑造法既可以減輕橋體的重量荷載,又可增加橋形的美觀?!痹绞形穆镁滞踝榆娭钢諠鷺蛉谡f,四個小券中有兩個是直接“坐”在橋基上的,大小券口的石料排布,交叉橫鋪的筑法像極了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的力學原理。
“地動橋傾,募銀三百兩重修……”橋下石壁上,明代成化年間補刻的碑文已斑駁難辨。據(jù)《崞縣志》記載,普濟橋由本縣義士游完私人出資建造。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普濟橋重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十年(1830年)因橋洞坍塌再次修繕,清光緒二年(1876年)和光緒五年(1879年)又曾補修、鋪道、筑堤?!半m經(jīng)歷代修繕,但普濟橋仍保留了金代石橋的雄姿,是當年晉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實物佐證。”王子軍介紹,崞陽鎮(zhèn)舊稱崞縣,明清時期商賈聚集,是交通要沖之地。如今,雖然普濟橋上不再有昔日的車水馬龍,橋下也難見小鴨戲水,但橋面上的深深車轍和石拱上的16幅石雕,依然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聽我太爺爺說,這車轍痕是走西口的商隊軋出來的?!贝逯袔孜焕先司墼跇蝾^,講述著祖輩口耳相傳的故事?!昂芏嗳瞬恢溃@座橋還有天然的音響裝置。”小關村村民黨秀春說,敲擊普濟橋欄板會產(chǎn)生編鐘般的泛音?!斑@種聲學特性或許源自拱券的特殊砌法?!蓖踝榆娊榻B,普濟橋犬牙交錯的橫向錯縫,形成了天然共鳴腔。從前工匠驗收橋梁質量就靠敲擊辨聲,空鼓音色代表結構嚴絲合縫,沉悶聲響則預示存在空洞隱患。神奇的是,古代匠人“聽音診橋”的經(jīng)驗判斷與如今用聲波檢測儀繪制出的聲紋圖譜驚人吻合。
普濟橋主拱券上的16幅人物組畫,連衣袂褶皺都藏著敘事線索。普濟橋西北角的“樵夫遇仙”浮雕里,老者的竹杖竟暗刻著微型《道德經(jīng)》全文;欄板上的“九針圖”暗合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仔細看那些卷草紋里,確實藏著抽象圖案,對應著人體三陰三陽經(jīng)脈。村中老人猜測,這種裝飾思維,可能源自金代盛行的全真道教文化。
“月滿之日,月光正好能照亮欄板浮雕蓮花紋,就像星象圖一樣?!秉h秀春說,清代增建的引橋,至今保持著完美弧度,坡度正好是黃金分割比例。“橋的中軸線精準指向某個節(jié)氣日出方位,這種天文對位可能不是巧合?!彼f,古人或許通過這種數(shù)學密碼,將橋梁構筑成溝通天地的場域。
暮色中,積水順著橋面石板間的縫隙流向特定凹槽形成漂亮的水簾,既實用又具觀賞性。“真不可思議,這些古代的排水設計,原理竟和現(xiàn)代橋墩導流板異曲同工?!眮泶寺糜蔚臉蛩砉こ處煹晕木窀袊@道,或許真正偉大的建造智慧從來都是超越時代的。
走近崞陽普濟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手工匠人用心筑造的日子。每一塊石頭都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每一道拱券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獨運,也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獨特魅力。(李春澤)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