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德縣長期流傳著兩則民謠:
其一曰:山高露石頭,黃河往西流。富貴無三輩,清官也難留。其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保德過去自然條件差,山坡陡地多,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chǎn)量低而不穩(wěn),保德人窮志不短,勇于奮斗,勤于拼搏,認準了走西口這條活路,雖歷經(jīng)千難萬險硬是憑著過人的膽識,超人的技能,豐富的經(jīng)驗,在茫茫的荒漠中取得了較大的收獲。走西口不僅養(yǎng)活了幾代保德人,而且促進了保德的商業(yè)發(fā)展。
盤點保德古往今來,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的。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
早在2.8億年之前的石炭紀,保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有石燕化石可以佐證。在保德石炭紀地層中,分布著石燕化石,扒樓溝村最為典型。
石燕不是燕子的化石,而是一種生活在海洋里的介殼類無脊椎動物的化石,按動物學分類,是腕足綱的一屬。外貝殼面具有粗強的放射狀褶線,形似燕翼,因此,古人將它稱作“石燕”。
石燕個體大小不等,小者4—5cm,大者也就是10cm。石燕的化學成分基本上是碳酸鈣。它不僅可當玩物欣賞,也是一味中藥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石燕有清涼解毒、鎮(zhèn)靜安寧等功效。
經(jīng)過海陸變遷,到了距今300—250萬年的第三紀晚期,保德已經(jīng)是一塊氣候溫暖、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陸地。
在保德地質(zhì)結構中,有一層紅色粘土夾雜鈣質(zhì)結核的沉積,1927年,國際地質(zhì)學界接受了我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楊鐘健教授的提請,將這一地層命名為“保德紅土”。從此,“保德紅土”成為地質(zhì)學上一個地層的專用詞。這也是保德在國際上的一個亮點和知名之處。
在“保德紅土”中富含以三趾馬為代表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所以生物學家也稱“三趾馬動物化石紅土層”。這些動物骨骼化石,人稱“土龍骨”,簡稱“龍骨”,牙齒化石,人稱“龍牙”?!褒埞恰焙汀褒堁馈倍际侵兴幉?。因此,歷史上的保德人曾有采挖龍骨當藥材賣的習慣。
保德全境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地勢東高西低,東部邊沿為呂梁山余脈,西部邊界黃河環(huán)繞,黃河從天橋村入境,從馮家川村出境,貫通全縣,真乃表里河山。明朝永樂年間《保德州志》說,群山屹乎東南,大河繞于西北。保德最高點海拔1400米以上,最低點僅有850米。
黃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也是保德的地標。天橋峽的驚險,水寨島的神奇,天橋電站的壯麗,東關渡口的繁忙,黃河六橋的通達,黃河懸崖上的石窟,黃河灘頭的棗園,馮家川兩省四縣的大集,無一不給保德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京包鐵路通車之前,黃河是南北運輸大動脈,從后套、包頭來的大宗糧油鹽堿藥材,走水路運往磧口、禹門口,每天往來一百多艘船,要在保德黃河碼頭停靠,集散一部分貨物。發(fā)達的航運事業(yè)催生了商業(yè)的發(fā)展,使保德州城東面一個名喚東溝的谷地發(fā)展成一個商鋪比櫛的商埠,進而形成關市。最終成為地方政府機關所在地,是保德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保德渡口創(chuàng)設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初名沙谷津,幾經(jīng)改名,民國以后稱為保德渡,俗稱東關渡,對岸即府谷渡。保德渡的最初職能是運兵通道,保證西北兵員快捷趕赴京城,保衛(wèi)京城安全。后來職能發(fā)生變化,不僅成了秦晉兩省、保府兩縣的交通紐帶,也成為陜北通往太原、大同、京津要地的咽喉要道,西北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要通過這里輸出,生產(chǎn)資料、生活消費品要從這里輸入。因為有黃河,保德成為了東西南北航運樞紐。1972年,黃河保府大橋建成通車,保德古渡完成了歷史使命。
黃河鯉魚是魚中珍品,與淞江鱸魚、興凱湖鲌魚、松花江鱖魚共稱中國四大淡水名魚。
產(chǎn)于天橋峽者,名“石花鯉魚”,是黃河鯉魚中的極品,赤眼金鱗,紅鰭紅尾,體態(tài)豐滿,肉肥味美,營養(yǎng)豐富。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成為饋贈佳品。蘇軾的小兒子蘇過有幸品嘗過一次,作詩贊賞不已。明永樂初年,大約在1410年前后,保德石花鯉魚成為進貢皇上的貢品。
厚重的歷史
在保德李賢堎村和故城村兩地先后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專家認定:李賢堎發(fā)現(xiàn)的單刃砍砸器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后階段的產(chǎn)物,距今10萬年之前。故城村發(fā)現(xiàn)的石器多為打制石片,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產(chǎn)物,距今10萬年至1萬年之間。這些舊石器表明,在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保德地域內(nèi)一直有人類活動。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更多,根據(jù)保德縣2018年地名考察報告可知,保德有古文化遺址100余處,《保德縣志》中記載龍山文化遺址8處,分別是林遮峪遺址、楊家灣遺址、長沙墕遺址、栲栳梁遺址、寨圪垯遺址、南河溝遺址、黨家里遺址、王家莊遺址。其中,林遮峪遺址于1963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其文化特征是,石器和陶器同時使用。石器精制磨光,陶器開始輪制,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白陶極少。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畜牧業(yè)較為發(fā)達。社會形態(tài)屬于父系氏族公社制時期。
殷代晚期,保德地區(qū)成為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合部,是一個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區(qū)域。
1971年11月27日,林遮峪村在堡梁修梯田時,挖出一個古墓,出土大量文物。這批出土文物,經(jīng)專家鑒定為殷代晚期實物,同時具備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春秋時期,保德地區(qū)是晉國的邊境,為了防御秦國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晉國在這里設置了一個軍事機構,建筑城堡,駐扎軍隊,加強防衛(wèi),取名林濤寨。林濤寨的位置即今城內(nèi)村,保德州城就是在林濤寨遺址上拓展擴建的。永樂年間《保德州志》說:“保德州城、保德防御千戶所,本林濤寨舊城。”戰(zhàn)國時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之后,保德被樓煩族占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消滅了三胡,保德地區(qū)被納入了趙國的版圖。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全國分為36郡,保德地區(qū)為太原郡屬地。據(jù)清朝光緒版《山西通志》記載,西漢時期保德地區(qū)設置隸屬于朔方刺使部西河郡的兩個縣治,分別是宣武縣和武車縣。
現(xiàn)在保德境內(nèi)有兩個古城遺址,一在故城村,一在白家莊村,文物部門認定為漢代城堡遺址。筆者以為,這兩個城堡極有可能是宣武、武車二縣的舊治所。
東漢末年,保德地區(qū)被匈奴和羌胡占據(jù),成為中原王朝的棄地。三國至晉仍如前。西晉末年保德地區(qū)成為劉淵漢國的屬地。南北朝時期,先為北魏秀容郡地,后屬北齊、北周。
隋、唐均為嵐州地。五代十國時期,先后屬后唐和北漢。
趙光義滅北漢后,保德地區(qū)成為北宋的邊防要地。當時陜北一帶活躍著一支以李繼遷為首的黨項羌武裝力量,時不時與遼國聯(lián)手襲擾北宋,制造事端。淳化四年(993年),宋廷將保德地區(qū)從嵐州分離出來,單獨設立了一個軍事單位,有駐軍5000人,專門防御黨項羌挑釁,故名“定羌軍”,隸屬于河東路。
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議和,定羌軍改名保德軍。景德四年(1007年),保德軍行使行政職能,同下州。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將河北路與河東路割讓給金國,保德軍成了金國屬地。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在保德軍內(nèi)設保德縣,軍、縣并存。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保德軍改為保德州。金朝元光元年(1222年),保德州由刺使州升級為防御州。元初隸屬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改隸冀寧路。元憲宗七年(1249年),撤消保德縣,保留保德州。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將隩州(今河曲縣)、芭州(在今陜西府谷縣麻鎮(zhèn))并入保德州。至元三年(1266年),又并入岢嵐州,至元四年(1267年),岢嵐州分出。明初仍為州,隸屬山西省。
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縣,隸屬于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為岢嵐州屬地。洪武九年(1376年)恢復保德州,隸屬太原府,領河曲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曲縣分出。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領河曲、興縣。雍正八年(1730年)興縣分出。民國元年(1912年)改州為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年)隸屬雁門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民國21年(1932年),保德縣屬閻錫山政權的第二行政區(qū)管轄。民國25年(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征,3月30日至4月1日,75師223團71人在保德行軍兩天。民國26年(1937年)10月,八路軍120師派出工作團來保德發(fā)展黨員,訓練自衛(wèi)隊,組建地方武裝,開辟抗日根據(jù)地。民國27年(1938年)2月28日和3月17日,日本侵略軍兩次侵犯保德,放火燒毀縣城及東關。
1940年1月,保德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受晉西北行署(后改晉綏)二專署領導。1941年11月,中共晉綏二地委、晉綏二專署、晉綏軍區(qū)第二軍分區(qū)、獨立二旅司令部、晉綏二中由河曲遷來保德,1945年遷往五寨。1944年,保德縣屬陜甘寧邊區(qū)晉北行署領導。1946年6月,改屬五寨中心專署領導。1949年9月,山西省政府成立,保德縣屬興縣專署領導。1952年6月,保德縣歸忻縣專署領導。1958年,忻縣專署和雁北專署合并為晉北專署。1959年1月,保德縣一分為二,分別并入河曲縣和興縣,7月恢復原建置。從1961年9月開始,保德縣先后隸屬于忻縣專署、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忻州地區(qū)行政公署和忻州市。
豐富的資源與物產(chǎn)
保德是個雜糧產(chǎn)區(qū),農(nóng)作物多種多樣,夏收作物有小麥、大麥、青稞、豌豆、扁豆。大秋作物有谷、糜黍、高粱、玉米、莜麥、蕎麥、豆類(大黑豆、小黑豆、豇豆、綠豆、小豆、紅蕓豆)、山藥、紅薯。
保德是水果之鄉(xiāng),各種北方水果應有盡有。計有:紅棗、梨、蘋果、沙果、檳果、海棠、海紅、桃、李、杏、葡萄、核桃等。全縣果園面積72446.5畝,年產(chǎn)各種水果25882.8噸。其中棗園面積62913.5畝,年產(chǎn)紅棗24592.7噸。
保德紅棗栽培歷史悠久,明朝永樂年間《保德州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保德有棗樹309株。保德紅棗品質(zhì)優(yōu)良,是山西省八大名棗之一。 (之一)
(作者 三 木)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