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臺山壽寧寺迎回寺內(nèi)丟失多年的 “釋迦佛舍利塔”塔頂。此次回歸文物是壽寧寺1500年歷史的見證,印證了唐代文獻對壽寧寺先有“阿育王塔”的記載,也是五臺山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承載著五臺山厚重的歷史文化。
此次回歸的“釋迦佛舍利塔”塔頂為石雕釋迦佛舍利塔尖與塔蓋兩件文物組合而成的塔頂。佛教認為釋迦佛舍利塔為古代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造,故舍利塔又名為阿育王舍利塔。舍利塔塔尖上部為含苞狀蓮花樣式,中部束腰,下部為覆蓮式;塔蓋為亭閣式四檐結(jié)構(gòu),塔尖與塔蓋頂部完全吻合,組合而成塔頂。據(jù)捐贈者介紹,本次回歸文物原被稱為“王子焚身育王塔”。經(jīng)專家鑒定,兩件文物屬同一石塔的兩個部件,斷代為北魏,與壽寧寺始建年代及歷史記錄相符。
壽寧寺又名“王子焚身寺”,是北魏建造的寺廟,五臺山最早的寺廟之一。據(jù)唐代文獻《古清涼傳》記載,此寺北魏時已有阿育王所造佛舍利塔,北齊第三王子在此繞塔行道后創(chuàng)建王子焚身寺;唐代王子焚身寺更名為大王子寺,是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所繪的五臺山十大寺之一。碑刻記載,宋真宗御賜王子寺更名“壽寧寺”,宋代文獻《佛祖統(tǒng)紀》記載,壽寧寺為北宋“詔修十寺”之一。元初帝師八思巴來到五臺山壽寧寺,使之成為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的首座寺廟。從北齊至清代,壽寧寺為六代皇家寺院。至今,寺內(nèi)仍保存有元明清時期石碑及清代壁畫。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重鎮(zhèn),佛教從東晉后趙傳入,至今1800年間不斷發(fā)展,歷史文化遺產(chǎn)豐厚,但唐代之前文物非常稀有。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間,五臺山壽寧寺迎來北魏文物回歸的好消息。據(jù)介紹,按照塔頂?shù)男问?,參照北魏時期石塔形制,專家們正在設(shè)計復原塔身和塔基部分,期待恢復舍利塔本來面貌,成為五臺山文物活起來的一大亮點。王利強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