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角亭遠景

秀容書院

魁星閣和廖天閣

秀容學堂

財神廟戲臺

忻州商會舊址

明月樓

古城夜景

小吃一條街
作 者 柴俊玲
站在九龍崗上六角亭等候日出。
暑熱已經(jīng)褪去,初秋的涼爽令人心曠神怡。沉睡的系州山脈在霞光中慢慢蘇醒,她一邊輕輕地托起太陽,一邊溫柔地喚醒臥牛城。剎那間,青磚灰瓦散發(fā)出熠熠光輝。高大雄峻的南城門樓和遠處莊嚴肅穆的東城門樓、北城門樓遙相呼應,守護著秀容城,開啟了美好的一天。
這座歷經(jīng)1800年風雨的古城正蝶變重生。從漢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得名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背依九龍崗,西臨牧馬河,是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城垣依坡順勢而建,西北角為鈍角,東南角最低,體現(xiàn)了“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古代建筑風格。城內(nèi)南北大街是昔日太原往北的唯一通道,因此,忻州老城被稱為“晉北咽喉和門戶”。紅墻藍瓦,保存完好的北城門樓“拱辰門”始建于明萬歷24年(1596年),為四門之首,城樓總高28米,檐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樓內(nèi)無柱,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甚為壯觀,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新修復的南城門樓“景賢門”,四角飛檐,鴟吻傲踞,三層檐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甕城及城墻、馬面和堞樓蔚為壯觀。
古城的時光是緩慢而閑散的,無論懷著怎樣的心情,從哪座城門走進古城,每條街都會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情,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沒進過秀容書院,千萬別說你來過忻州古城。秀容書院,不僅是古城的亮麗名片,更是忻州人的驕傲和信仰。
忻州別稱秀容,源于北魏永興二年到隋開皇十八年,境內(nèi)曾置秀容郡和秀容縣。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任忻州知州的魯潢為了彌補元好問故鄉(xiāng)沒有書院的缺憾,倡導創(chuàng)建“秀容書院”。從募資、選址,歷時二年,書院落成,承擔起教書育人之責,成為忻州的最高學府。此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各朝對書院均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擴建,秀容書院也因此風雅千秋。
書院坐落在古城西南的最高處,站在古城的任何一個方位都能看到飛檐翹起的廖天閣。它像一面高聳的旗幟,讓古城內(nèi)的人心有所依。從這里走出的莘莘學子中既有科舉及第、金榜題名之人,也有在中國革命和祖國建設中創(chuàng)造出不朽功績的英雄楷模。
如今的秀容書院是網(wǎng)紅打卡之地,高高的石階,朱紅色的院門散發(fā)著歷史厚重感。寬闊的門額上懸掛著由著名書法家陳巨鎖題寫的“秀容書院”匾額,字跡古樸厚拙,勁健灑脫。
秀容書院依地形而建,由東向西逐漸升高,分為下、中、上三個院落。下院是新建的二座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國學院和展陳院,會不定時舉辦各種主題展覽、展演活動,我市的許多非遺產(chǎn)品都曾在此亮相,重新走進大眾視線,勾起對往事的回味。中院的天慶觀是書院最古老的建筑,觀內(nèi)供奉道家的三清祖師,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年間,重建于康熙年間。后因有白鶴在老子誕辰之日盤旋飛落,人皆稱奇,改為“白鶴觀”。西、南有房舍三棟,是當年學生上課的教室,現(xiàn)做繪畫、攝影、講習、展覽之用。觀前有兩株垂柳,不知樹齡,高大的樹冠庇蔭著道觀和半個院子,婀娜多姿在風中起舞。一部《道德經(jīng)》供世人研究了兩千多年,依然傳誦在滾滾紅塵中。閉著眼傾聽光陰里來之“道”的聲音,只需靜心聽,或能開悟。
上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過牌樓沿石階上行,搶先進入視線的是高臺壁上栩栩如生的鯉魚躍龍門磚雕圖案。最是得意躍龍門,激蕩的浪花、飛躍的鯉魚及飛騰的龍,那是何等的威風和喜悅啊。上院由文昌寺、山長室和槐樹院、棗樹院、柏樹院組成。最南面有古戲臺一座,是舊時為答謝文昌帝君而建。如今放了十幾張?zhí)贄l桌椅,成為茶藝館,不定時會有傳統(tǒng)的戲曲表演。這是我喜歡的院落,幽靜、神秘,不僅保留了書院最初的樣子,還豐富了碑廊的內(nèi)容。站在石碑前,穿過一個個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跡,尋找先賢們留下的氣息,不知不覺中時光飛逝。
書院的最高處是修繕后的魁星閣(四角亭) 、廖天閣(六角亭)、望萱閣(八角亭),站在亭上可欣賞古城全貌及山巒稼穡。晨看日出、暮觀落霞;可聽雨聲呢喃,亦可賞雪覆大地;遠眺日新月異之變遷,俯瞰燈火輝煌之絢爛,真是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有城就有廟,有廟必唱戲,寺廟和戲樓不僅給人留下了深刻記憶,也無聲地見證了時代變遷。當我第一次走進正在修建的財神廟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忻州古城的商業(yè)文化是與寺廟文化緊密相連的。忻州財神廟曾是晉商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場所,是萬里茶道的“根”與“魂”,是晉商的祖庭。這里曾是清政府特準代發(fā)對俄貿(mào)易“信票”之地,還是培訓外差人員、教授蒙古和俄羅斯語言及禮儀之所。1919年忻州商會在此地設立,執(zhí)事所、城工總局均在此辦公,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后。據(jù)說,當年的喬貴發(fā)就是從祁縣走到忻州,專門到財神廟跪拜了財神爺,然后才躊躇滿志地去走西口。一巷之隔的泰山廟則是自民國以來忻縣的金融市場(當時稱錢市)。每天早晨,州城各銀號、錢莊都要委派精通業(yè)務的代表到泰山廟來“上市”,完成此前已經(jīng)接受的買賣硬幣的委托。也有個體散戶、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的。就連專供早點小吃的攤販也來泰山廟廣場趕早市,各種糕點、湯粥、油條、麻葉、老豆腐,散發(fā)著誘人香氣。
如今的財神廟、泰山廟修繕一新,會館和錢市已不復存在,但忻商“誠信為本、貨真價實”的精神在代代傳承。泰山廟院內(nèi)的戲樓常有演出活動,寺院里人聲鼎沸,熱鬧不減當年。泰山廟廣場是露天茶社,經(jīng)常是座無虛席。
熱氣騰騰的泰山廟美食街與財神廟美食街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古城云集了上百家小吃店和幾十家農(nóng)家小院主題餐廳及各縣的主題院落,一店一品,讓貪婪的吃貨徘徊其中,難以取舍。需排隊等候才能一飽口福的地方美食有蕎面河撈、紅面魚魚、莜面栲栳、吊煎鍋、保德碗托、渾源涼粉、土豆粉、老酸奶……
在美食街吃得心滿意足后,再去文創(chuàng)街玩玩陶藝,學學打手鼓,或者租套漢服上城墻拍拍照、發(fā)發(fā)朋友圈。若仍意猶未盡,那就等日暮時分,結(jié)伴看看燈火闌珊中的城門樓、明月樓和八洞門牌樓吧,那白日里端莊肅穆的精美建筑,在燈光的裝扮下毫不掩飾地將自己美妙的身姿呈現(xiàn)給世人,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像璀璨的寶石接受著嘖嘖贊嘆。
今日之古城,萬象更新,人心歡暢;今日之秀容,古風猶存,歲月靜好。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