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智

王志剛,生于1962年,筆名駱夫,字昆石,號半月軒主。山西定襄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太原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太原鋼鐵集團書畫院院長,山西省天龍印社秘書長,山西省企業(yè)文聯(lián)委員、太鋼書協(xié)秘書長。代表作有篆刻《太原八景》,石鼓文《蘇軾詩軸》,行草書作品《啟功詩屏》藏于日本其琦玉、法國阿爾卡爾、美國遠東等美術館、博物館。入選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展,篆書作品入選中國職工畫廊展、中國國際書畫展覽會、中國勞動者藝術作品展覽等大型展賽活動。作品兩次應邀赴日本展出。

我經(jīng)常會思考“書法”的前世與今生。因為,我認為,必須從這樣的淵源才可能找到走向,才能看清其變化,才能發(fā)現(xiàn)個體書寫與整體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也才可能在整體的書法體系形成個體的表現(xiàn)特質。
也因此,我經(jīng)常會想我們的祖先最早寫下我們的漢字時究竟是在一種什么情態(tài)下,用什么樣的工具,書寫在什么東西上?很可能許多人會不以為然,甚至會覺得有點故弄玄虛。其實不然,我一直認為,是“實用”才決定了“漢字”誕生,而又因為“漢字”的“形”決定了其書寫特征和的規(guī)律,也因為漢字這種書寫的特征和規(guī)律才決定了“書法”,才讓漢字書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書而法,書與法,書之法,這種關系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在“書法”之路上有所成就的人,不管他是否在主觀意識上深入思考過這些,但是,在客觀上一定是靠近了這種關系。就是因為靠近了,所以,才決定著其書法作品的整體品質,才決定了其作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性。
王志剛先生認為“和做人一樣,書法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正字,古人說奇正相生,其實還是正在先?!边@是志剛先生對書法品質的認知,是其在學書的實踐中對前人書法作品及其藝術規(guī)律的思考!“正”一是指的字形的周正,但,更主要的是通過書寫后的“字”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氣質、氣韻,也就是要折射出一種能統(tǒng)攝人審美感官的藝術魅力。

實際上,我們要論書法,就一定要分析一些本源的,本體的書法因素才可能真正思考清楚許多書法現(xiàn)象,才能對書法創(chuàng)作更具有綜合的判斷性。
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是被有意忽視,還是沒有人去關注,那就是書寫工具和書法作品的關系。我們現(xiàn)在書寫時都是在宣紙上,而且許多人特別強調紙的質量,非“好紙”而不書。但是,我們知道,在紙,尤其是宣紙還沒有成熟之前,諸多書法藝術家顯然用的不是紙。至少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宣紙,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漢字”的實例應該就是甲骨文和一些巖壁上的字跡,再往后才是石壁、石碑上刻、鑿和青銅器上鑄出的銘文和書寫在竹簡上的文字。比如被后世譽為“中華第一美帖”,“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天下第八行書”的米芾的“素蜀帖”就是因為書寫在蜀地產(chǎn)的絹上而得名。

我們?yōu)槭裁纯倧娬{書法的“金石味”,說到底,這種“金石味”是從漢字一開始使用就決定了的??獭㈣?、鑄應該是漢字最早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現(xiàn)在臨習的大量碑帖即使一開始是用筆寫在石材上的,最后還是通過刻、鑿呈現(xiàn)出來的。即使是在青銅器等的銘文也應該是按寫好的字做模鑄出的。這樣的形式就必須使書法呈現(xiàn)出的是“金石”氣質。像米芾在絲絹上書寫,也會因為絲絹本身的質地在對筆墨的控制上與宣紙會不同。吳昌碩從“石鼓文”而來的書法作品也是這樣的規(guī)律。
實際上,很久以來,后人學書,已經(jīng)遠離了因“實用”而書的規(guī)律。尤其是當下,“智能化”手段已經(jīng)讓許多人連握筆都不知為何,更談不上書寫?!皶ā币呀?jīng)基本上成為一種完全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的起步就是從臨帖開始,也就是說是有明顯的“樣本”的。這實際上是一種無奈,但又只能如此的現(xiàn)實。

一個要成為書法家的人需要認真臨習前人作品,尋找書法規(guī)律,但是,還必須清楚,僅僅臨習是不夠的,即使能夠書寫的和前人的“樣本”一模一樣,其價值也是不大的。更重要的是要去全面體會字性、筆性、紙性、墨性,尤其是要體會我們漢字特有的型,每個字本身被賦予的意義,以及在一個語境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呈現(xiàn)出藝術生命力。
南宋文學家、書法家姜夔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經(jīng)營“位置”,顯現(xiàn)“筆意”應該說是書法藝術的基本點,也是關鍵點。“位置”指形,“筆意”指神,從各種“樣本”中容易體會和把握“形”,但,“意”并不容易理解和把握。
志剛先生因為是書篆并重并行,所以,這樣的實踐其實正好吻合了字——書——法的整體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白迸c單純的“書”相比較,具有綜合性,對“位置”和“筆意”的要求更高。而且,因為篆采用工具和材料的規(guī)定,最后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實際上是一種近似于回到前早漢字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現(xiàn)在的篆就是傳統(tǒng)的漢字實用性的一種專業(yè)化和細化。在這里,形與寫,硬與軟,刻與寫,鑄與寫,統(tǒng)一與個體得到了全面的發(fā)揮。

我們知道,“字”只有形,并無軟硬,但是,書寫字的工具因為材質的“軟硬”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不是單獨存在的,善書者是懂得將這些特性變成書法的有機組成去極好的利用。
《道德經(jīng)》第43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至柔”與“至堅”可以看做是書法創(chuàng)作及其作品的審美和藝術支點。我們采用柔性的筆,柔性的紙,柔性的墨,去書寫漢字,使其具有一種視覺、精神上的審美愉悅,使其具有一種形式上的獨特和個性呈現(xiàn)。正可以視為是以“至柔”馳騁“至堅”的關系。
志剛先生因篆悟書,于書入篆,實際上就是兼顧了書寫的本質,找到了體現(xiàn)“漢字”本性的落點。對于一個書法家來講,除了解決書法的共性特征外,必須解決自己的個性特征才能名符其實,否則就很難有較高的成就。因為“篆”的綜合性和獨特表現(xiàn)性,正好可以給書寫者提供一種理解書法特質的通道,那就是如何在更為有限的空間里呈現(xiàn)漢字審美的問題!在篆里,漢字固定的型,卻可以,而且必須根椐不同的語境有所改變才會呈現(xiàn)出藝術魅力。也就是先能“有”,然后再進入“無”,從“有”入“無”就可以得自由,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并將之綜合體現(xiàn)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自然就會有在非同凡響的面貌。

所以,我們欣賞志剛先生的書法作品,撲面而來的就是個性鮮明的“金石味”,仔細品賞,奇正中有柔情,巍屹中透疏朗,秀美中滲質樸,規(guī)矩中顯個性,性濃處溢沉靜,率性里持守中,可以說,志剛先生的書法作品真正將漢字的藝術性體現(xiàn)了出來。
書法形式看上去是極其單一,但是,書法作品完成必須具有極為綜合的藝術素養(yǎng)。需要耗時去臨習,但更需要耗神去思考和領悟,一個只停留在書寫狀態(tài)的人很難入法,也談不上得法,更不要說出法?!盁o有入無間”是一種自由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人人可入,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向此努力。就像志剛先生的書法實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重復,但是,至少是一種借鑒,這是志剛先生書法實踐追求的另一層意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