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絳彩陶瓷文盤
春風習習,楊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風箏又名紙鳶,起源于我國,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風箏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墨子3年研制而成的“木鳥”,后由其學生魯班改進為竹子做成類似現(xiàn)在的風箏。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自隋唐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裱糊風箏;至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春天喜愛的戶外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
古人不僅喜愛放風箏,還喜歡將風箏入詩入畫,以此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寄托別樣的情愫。筆者的藏友就收藏了一件清代晚期的“牧牛童子放風箏”文盤,約我共同品鑒。
這件淺絳彩陶瓷文盤制作于清代同治年間。文盤長方倭角,長20厘米,寬14厘米,四周裝飾以描金紋。文盤通體以淺絳彩繪山水風景圖,遠處巒峰高聳,皴出山石脈絡,石上簡繪一叢茂盛的松木,巒石依勢布行,延綿而去。近處花樹妖嬈,綠蔭隱遮幾間茅屋,茅屋右側留有大片空白,顯現(xiàn)出幽遠僻靜之感。一位童子騎行在水牛背上,興致勃勃地放著風箏。畫面以淡赭、花青、淡綠、淡黃等色彩渲染山石、草木,淡雅柔和,生動自然。整個文盤畫面布局明朗,筆法流暢細膩,設色清新悅目,充滿了當時文人雅士所崇尚的幽靜恬淡意境。正可謂“山村正是春光好,綠樹紅花景致新。牧牛童子放風箏,汗流額上難知累”。
文盤,是古代文人用來放置案頭,歸納文房用具的托盤。其多為木質,偶有玉器、漆器、瓷器等,其形各異,工藝精美,蘊含了濃厚的文人氣息。 來源:山西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盧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