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漢昭烈廟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太平寰宇記》:“惠陵即劉先主劉備陵也,今有祠存,號曰惠陵祠?!薄度龂尽分杏涊d著劉備病卒后,“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其中并沒有提及建廟的事,因此古人推論:“漢諸陵俱有名,宗廟外有原廟,昭烈既葬惠陵,必立原廟。厥后,《寰宇記》謂之惠陵祠,《古今記》謂之先帝廟?!贝穗m為推斷,卻言之有據(jù),令人信服。蜀承漢祚,自稱季漢,因墓為廟,既承襲祖制,當(dāng)在陵后建廟,只是不稱“昭烈廟”,叫作“惠陵祠”或“先帝廟”。
對建廟的經(jīng)過,《太平寰宇記》中也有一段記載:“齊高帝夢益州有天子鹵簿,詔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國李回在鎮(zhèn),更改置守陵戶,四時祭祀?!饼R高帝在位下詔修建昭烈廟時,劉備已卒去有二百余年,他極有可能在原惠陵祠基礎(chǔ)上進行擴建維修,到了唐武宗時,相國李回再度進行擴建,并設(shè)置守陵戶,興隆香火,四時祭祀。
唐朝時期,昭烈廟與武侯祠是兩座并立的祠廟,武侯祠位于昭烈廟“西偏稍南”處。中唐時,祠廟成為蜀中游覽勝地,常有詩人前去瞻仰吟詠,如杜甫的“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李商隱的“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等等,這些詩作既是經(jīng)典的文學(xué)作品,也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到了宋代,祠廟幾度荒蕪,但并無大的變化。愛國詩人陸游曾多次親臨瞻仰,留下許多千古流傳的名篇,如《跋古柏圖》一文:“余在成都,屢至昭烈惠陵,此柏在陵旁廟中,忠武侯室之南,所云‘先主武侯同閟宮’者,與此略無小異。”昭烈廟原有一通宋碑,名為《重修先主廟記》,立于紹興三十年,任淵撰文,其中有曰:“成都府城南三里許,丘阜巋然,是曰惠陵……昭烈弁冕臨之,東夾室以祔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別廟祀忠武侯,老柏參天,氣象甚古,詩人嘗為賦之。”
明初,蜀王朱椿認(rèn)為君臣并立不合祀制,遂廢武侯祠,并入昭烈廟。四川巡撫張時徹在《新修諸葛忠武祠堂碑記》中敘述了這一情況:“武侯祠先在先主廟西,宋時屢加修葺,而元因之?;食槲涑酰哉蚜覐R實為陵寢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獻王之國,首謁是廟,謂君臣宜一體。乃位武侯于東,關(guān)、張于西,自為文祭之?!弊源耍蚜覐R成為朱椿廢棄武侯祠后建成的第一座君臣合廟。不幸的是,由于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爆發(fā),陵園所有建筑都?xì)в谝坏?,蕩然無存。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到成都,下令重建昭烈廟,并任命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主持重建工作。道光九年(1829年),四川布政使董淳對宋可法主持修廟過程中“肖像書碑不據(jù)史書,半從小說,位次既未妥協(xié),官爵也多舛訛”的狀況很不滿意,于是又進行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調(diào)整與維修,后撰文立碑,詳細(xì)記敘:“錦官城南數(shù)里許,惠陵在焉,旁即帝廟。又有侯祠,明季毀于兵。我朝康熙十一年蔡制軍、宋臬使重修,遂合為一,前祀昭烈,后祀忠武,有司春秋致祭,由來久矣。余于嘉慶間承乏邑令,贊襄祀事,奔走閟宮,猶想見君臣一體之盛。第廟貌已極巍峨,而園陵弗臻鞏固,非所以妥靈爽肅觀瞻也。欲培修焉,有志未逮。道光乙酉,祗承恩命,重蒞是邦,歲時祭祀,彌矢虔誠。爰商諸制府、廉訪、觀察、太守諸公,僉有同心,是冬倡捐諏吉,庀材鳩工,建筑陵垣,增修寢殿,丙戌歲杪告竣?!?/p>
(責(zé)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