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生育津貼支付流程的變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快速鋪開。
遼寧、江蘇已于近日正式發(fā)文,將于11月1日起在全省實現生育津貼直達個人。屆時,全國將有25個省份(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生育津貼直接發(fā)放至個人,即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海南、重慶、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育津貼直接發(fā)放至個人的統籌區(qū)占比近九成。
這一將資金從用人單位轉撥改為直達個人賬戶的調整,若從衛(wèi)生經濟學的透鏡加以觀察,其內涵遠不止于支付效率的提升,更涉及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的配置效率、健康投資的激勵結構以及醫(yī)療服務利用的可及性等核心命題,實質是對孕產期健康保障體系進行一次深刻的機制重構。
從衛(wèi)生經濟學的核心關切——資源配置效率來看,生育津貼直接發(fā)放至個人,實質是政府轉移支付路徑的優(yōu)化,旨在減少健康資源配置中的漏損與扭曲。過去,生育津貼通常先發(fā)給用人單位,再由用人單位發(fā)給個人。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行政耗損:也許會因為單位的財務流程,到賬會晚上幾天;或者因為各種原因,讓人心里有點不踏實?,F在,錢直接打到個人賬戶,首先帶來的就是一種確定性和踏實感??梢哉f,直接發(fā)放模式建立了財政資金與育齡女性個體之間的最短金融路徑,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確保了用于補償生育相關健康損耗的經濟資源,能夠更直接、更完整地作用于健康生產與維持的第一線。這符合衛(wèi)生經濟學追求有限資源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則。
這一支付方式的變革,在健康投資層面具有顯著的激勵意義。孕產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個特殊的健康高風險期,同時也是進行健康干預回報率極高的關鍵窗口期。直接的經濟支持,相當于降低了孕產婦在此期間進行健康投資的邊際成本。想象一下,一位準媽媽或新手媽媽,她可能正盤算著要吃好一點的營養(yǎng)品,或者想做一個更詳細的產前檢查,又或者產后需要請一位專業(yè)的催乳師。當補貼直接、迅速地到位時,她就能更自主、更靈活地去滿足這些與健康息息相關的需求。她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層層申請,可以根據自己和寶寶最真實、最迫切的情況來做決定。這筆錢成了一份強有力的支持,讓她能更安心、更有底氣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從這個角度看,直接發(fā)放不僅僅是發(fā)錢,更是把選擇的自主權和健康的守護權,更牢靠地交到了每一位母親手中。這種激勵效應不僅關乎當期健康水平,更對母嬰的長期健康狀況產生深遠影響,體現了對生命早期健康起點的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
從醫(yī)療服務需求與利用的角度分析,直接發(fā)放模式提升了家庭,特別是孕產婦本人,在醫(yī)療服務決策中的自主權與經濟能力,并且對整個社會的健康氛圍、生育鼓勵有積極的作用。當家庭,特別是女性,能夠更便捷地獲得這筆補貼,并用于提升孕產期的健康水平時,其效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媽媽和寶寶能直接受益于更及時、更優(yōu)質的照料,這為孩子們一生的健康打下了更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當大家都看到生育能得到社會實實在在的支持時,一種鼓勵生育、關愛母嬰的社會氛圍也會慢慢形成。這種正向的循環(huán),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社會珍視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也感激每一位母親的付出,并且愿意用最實在的方式來表達這份珍視和感激。
直接發(fā)放生育津貼,可以看作是社會支持網絡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有效地減輕了家庭在生育初期面臨的經濟壓力。當然,它需要與其他政策,比如增加嬰幼兒托位、保障女性就業(yè)權益、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huán)境等共同發(fā)力,才能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合力。
總而言之,生育津貼直接發(fā)放到個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后體現的是一種管理思維的轉變:從“如何管理好”到“如何服務好”。它更貼心、更高效,也更能觸及人心。它告訴我們,國家的鼓勵和支持,正在用更細膩、更精準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這份直接到賬的溫暖,不僅是經濟上的補貼,更是一份社會的情誼和共同的期許。期盼著每一個新生命都能在更好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期盼著每一個家庭都能更有信心地迎接未來。
(作者為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