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與孫輩同在書法課上揮毫、在朗誦聲中感悟經典、在英語互動中開拓視野……這個暑假,陽泉市老年大學的“隔代共學情暖假期”創(chuàng)新課堂,正勾勒出一幅動人的代際交融圖。在人口老齡化與“育兒難”交織的當下,代際共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讓老年教育不再局限于“老有所學”的單一維度,而是突破邊界,成為連接“一老一小”的重要紐帶,在家庭與社會間架起一座雙向成長的橋梁。
傳統(tǒng)認知中,老年教育多是“銀發(fā)群體”的專屬課堂,學習內容也常圍繞興趣愛好展開;而兒童教育則聚焦于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yǎng),兩者仿佛兩條平行線。但隨著社會結構變遷,雙職工家庭“看護真空”與老年人“精神空窗”的雙重困境日益凸顯:老人既承擔著隔代照料的責任,又渴望超越“帶娃工具人”的角色,通過學習實現自我價值;孩子既需要親情陪伴,又面臨暑期托管資源不足的難題。陽泉市的創(chuàng)新實踐突破了以往公共服務機構對服務人群的簡單分割,以及對教育功能的扁平化理解,將老年教育課堂重塑為一個“價值共生體”。在這里,老人從“照料者”變身為“智慧供給者”,孩子從“被托管者”轉變?yōu)椤爸鲃酉蜷L輩學習者”,課堂從單一學習拓展為照料支持、文化傳承、情感慰藉、社會交往的多維融合空間。
在這個“以人為本”的特殊課堂里,教育的意義被重新定義。老人沉淀數十年的人生閱歷和生活哲學通過那份運筆時的從容不迫、誦讀經典時的深邃情感自然傳遞給孩子,成為孩子成長中稀缺的“慢教育”資源,滋養(yǎng)著專注力、同理心……反過來,孩童旺盛的好奇心、擁抱新事物的無畏以及不加矯飾的情感表達,成為激活老人認知彈性、驅散“數字鴻溝”焦慮、重拾生活新鮮感的強大能量。“老帶小”傳遞的是生命的厚度,“小助老”注入的是時代的活力。這種超越血緣的課堂互動,悄然重構了家庭內部的代際權力與情感模式,將“隔代親”的天然親近升華為基于相互理解與尊重的“隔代懂”,讓家庭更有凝聚力。
更深遠的是,代際共學模式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有益啟示。老年教育向“一老一小”融合領域的延伸,是對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重組——不新增場地與人員投入,僅通過場景重構,就讓老年教育資源同時承載起養(yǎng)老、托育、文化傳承、代際溝通等多重功能。這種模式緩解了普惠托育、兒童照料等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同時,良性互動有助于減少代際隔閡,構建更和諧的家庭與社會關系,增強社會凝聚力。
當然,讓代際共學模式走向常態(tài)化,還需破解諸多現實問題。課程設計需兼顧兩代人的需求,避免“一頭重一頭輕”;師資力量需要跨界培養(yǎng),既懂老年教育規(guī)律,又了解兒童成長特點;場地與資源保障也需政策傾斜,讓更多社區(qū)與機構有能力復制這種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創(chuàng)新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的可能:老年教育的價值,可以不只是讓個體生活更充實,還能發(fā)揮社會“黏合劑”的作用——當“一老一小”在課堂上相遇,收獲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是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的溫情。
從“老有所學”到“代際共學”,一詞之變,折射出老年教育在時代需求中的角色升級,更反映了社會公共服務管理機構理念的提升:面對民生問題,從細處入手,用“投資于人”的溫暖實踐,持續(xù)提升民生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孫蕊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