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呼喚與追尋好的文藝批評。何為好的文藝批評?其實,好的文藝批評并非理論有多么博大精深,也不是文章寫得多么奇崛陌生,而是寫作者是否將真、善、美這三字真經(jīng)落在了文本實處。依據(jù)美學的解釋,真是指藝術的真實性,關系到作品是否正確反映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作者對所反映的生活有無正確的感受和認識;善是指藝術的傾向性,也即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對社會有何意義和影響;美是指藝術的展現(xiàn)性,關系到作品形式與內(nèi)容是否和諧統(tǒng)一,是否具有藝術個性,是否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真善美是文藝創(chuàng)作需具備的要義,作為文藝事業(yè)另一翼的文藝批評也不例外。時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文藝批評文章要么嚴重失真,把批評玩成了虛假文字游戲;要么用心不善,使批評淪為投桃報李的私器;要么行文不美,令批評文本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如此文藝批評,不僅難以達到激濁揚清的目的,也有失批評者自身尊嚴,有損文藝批評工作者形象。更甚者,是失去文藝批評的公信力,給受眾造成接受誤導,給文藝事業(yè)帶來混亂和阻礙。
好的文藝批評首先要“真”。何為文藝批評的“真”?從認識論層面分析,就是我們在文藝批評寫作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不失底線,做出客觀的評價,發(fā)出真實的聲音。現(xiàn)在,文藝界以及讀者達成的一個共識是,嚴肅的文藝批評基本不存在了,尤其針對名家的批評,如果拿創(chuàng)作的繁榮與諛評的喧囂作對比,前者與后者嚴重不成比例。放眼當下的文藝現(xiàn)場,雖然批評聲音不絕于耳,批評文章汗牛充棟,但人們很難看到直言不諱的真誠文字,尤其對名家、朋友和熟人,礙于面子,出于雜念,害怕傷了和氣難生財,于是刀槍暫且先入庫,美言高帽加笑臉。有意思的是,越是專業(yè)水準高的理論家、評論家,批評精神越是羸弱,隱藏在他們心中的怕,大概是擔心資源流失、人脈毀損。人們都希望批評家與作家藝術家之間展開良性互動。何為良性互動?在有些批評者心目中,一團和氣便是;稍有點不同的爭議、齟齬,則不是。在被批評者心目中,說好,則滿心歡喜,照單全收,全不管其言真假;說壞,則眉頭緊皺,周身不爽。這便是諛風勁吹、真話難尋的原因所在。連三歲孩子都知曉,辣椒難嚼,蜂蜜汁甜。但是,人是需要各種營養(yǎng)的,不能因為蜂蜜甘甜而只吃蜂蜜,也不能因為辣椒刺激而拒絕接受。尤其是,批評者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諍友,理應擔當起替后者以及受眾甄別文藝作品優(yōu)劣高下的責任,應該秉持“自由其思想,獨立其精神”“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的態(tài)度,這才是真正的良性互動。中國現(xiàn)在年產(chǎn)海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如果沒有客觀公正的文藝批評對之進行甄別,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如何對這些文藝作品進行正確的鑒別和選擇?歷史與現(xiàn)實都在昭示人們,只有營造一個“真”的文藝批評環(huán)境,只有文藝批評者堅守“真”的倫理底線,才能發(fā)現(xiàn)作品存在的問題,才能打通文藝發(fā)展的隧道。
好的文藝批評也需要“善”。文藝批評的“善”,就是不發(fā)空論,守得住初心,為推進文藝作品經(jīng)典化無私付出的言行。文藝批評不同于文藝研究,它拒絕面面俱到,更拒絕騎墻表達。究其實,“善”的文藝批評,就是具有專業(yè)水準與業(yè)界公信力的批評文字表述。文藝批評的“善”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美”,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引、促進作用。就文藝精品的創(chuàng)造而言,文藝批評可以起到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與理性甄別的重要作用。文藝創(chuàng)作效果如何,文藝作品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水準和高度,是非常需要專業(yè)權威的文藝批評來鑒別和評價的。文藝批評者要像良醫(yī)之于患者那樣,對所有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平等對待,既不因批評對象赫赫有名而捧殺,也不因批評對象藉藉無名而棒殺。要以別林斯基、魯迅等文藝批評大家為標桿,堅持批評者的獨立思考,打開文藝批評的銳利鋒芒。而這也才是真正的善,是有利于文藝健康發(fā)展的大善。
好的文藝批評還需“美”。從主體心理感受出發(fā),文藝批評的“美”是在充分認可與實施“真”與“善”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批評者個人的修為、學識、才華等的結果,包括批評主體的人格美、語言美、文字美,等等。文藝批評離抽象理性近,離感性形式遠。雖然文藝批評具有抽象美,但對創(chuàng)作者和普通受眾而言,如果批評者一味使用連自己也許都沒弄明白的抽象理論去表達,那無異于自說自話,起不了批評的作用。比如,魯迅的雜感式批評,或如匕首投槍,尖銳鋒利,或如賢哲談話,幽默風趣,無論形態(tài)如何,都能舉重若輕,所向披靡。瞿秋白在《魯迅雜感集序言》中評價:“魯迅是萊謨斯,是野獸的奶汁所喂養(yǎng)大的,是封建宗法社會的逆子,是紳士階級的貳臣,而同時也是一些浪漫諦克的革命家的諍友!他從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懷抱?!痹偃?,蘇軾以秦觀《滿庭芳》中的“山抹微云”、柳永《破陣子》中的“露花倒影”為批評對象給予的對聯(lián)式批評:“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毙问姜毺?,文風清雋,幽默中夾帶微諷,抵達一個難以企及的批評水準。而劉熙載在論及詩歌審美意象類型時,也有形象生動的表述:“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饼徸哉鋭t以“剝筍式”手法,巧妙還原批評對象的本真。金圣嘆的文學批評同樣頗具美感,在闡述小說傳奇性與現(xiàn)實性關系時,乃以“猶如怪峰飛來,然又卻是眼前景色”之句,寓抽象理論于形象表達,堪稱詩化詮釋的卓絕范例。
文藝批評走到今天,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失真”現(xiàn)象較為突出。因為“真”的失蹤,文藝批評逐漸失去與大眾對話的勇氣和文化建設功能。因此,誠望每一位文藝批評者能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真善美”,這樣,我們的文藝批評事業(yè)將有更大的發(fā)展?!坝腥苏J為批評這一門行業(yè)是輕而易舉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大錯特錯:深刻的感覺,對藝術的熱烈的愛,嚴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觀性——這是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的源泉——不受外界誘引的本領;從另一方面來說,他擔當?shù)呢熑斡质嵌嗝闯绺?!”別林斯基此言所包含的幾個關鍵詞:“客觀性”“公正無私”“藝術”,正是對文藝批評真善美品格的強調與呼喚,這應該成為每一位文藝批評者付諸實踐的座右銘。(周思明/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顧問)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