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一場會;會一散,扔一半。參加會議時,多少人曾不經意這么做過?今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新華社記者走訪多個會議場所發(fā)現(xiàn),瓶裝水浪費現(xiàn)象隨處可見。有專家估計,我國每年在會議場所浪費的瓶裝水有上千萬瓶。
造成會議瓶裝水被大量浪費原因很簡單,一則會務用水都是免費提供的,而且是不限量提供;二是一瓶水一旦被打開而沒有喝完,其他人也不宜再繼續(xù)飲用,只能倒掉。但是,這樣的水資源浪費,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就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意識,能否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
首先從意識上來看,我們可以來一場“光瓶行動”——在召開各種會議、舉辦各種活動的時候,大力倡導節(jié)約瓶裝水,提倡有需要才取用,取用必喝完,以避免浪費。其次,從技術上來看,為了避免有人打開一瓶水沒喝完,但是放下以后再想喝水時,卻不敢確認眼前的是不是自己剛剛那一瓶,我們不妨采取在瓶裝水上貼標簽,做標記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水,喝完自己的水。再次,可以采取倒逼的舉措,比如規(guī)定非特殊情況,一名參會者一上午只給一瓶水,喝完以后還要喝,須拿空瓶來置換。
除了這些措施,我們還可以跳出瓶裝水的思路來解決問題。比如在發(fā)布會議通知的時候,就通知與會者自己攜帶喝水的器具,比如水杯、保溫杯等等,然后由會務方面提供桶裝水,這樣就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浪費現(xiàn)象。對于確實忘記攜帶水杯的,才提供一次性紙杯。實際上,國內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
而從瓶裝水的生產層面,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早在2014年,“瓶裝飲用水消費者識別要求”就寫進了國家標準——“鼓勵通過打碼、印制、連接、粘貼、噴涂或其他方式,在容量小于600毫升的瓶裝飲用水包裝上設置使消費者能夠辨認自己飲用產品的數(shù)字、文字、圖形、符號或用于標記的涂層、區(qū)域等”。
然而出于成本考慮,加上只是推薦性條款,一些生產企業(yè)不愿意增加這樣的標識。鑒于此,相關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應通過強制和鼓勵性措施,推動瓶裝水生產企業(yè)落實“瓶裝飲用水消費者識別要求”,推廣記號瓶裝水。 (天歌)
(責任編輯:梁艷)